新闻中心
NEWS CENTER新中国成立前,内江市内富裕人家的丧葬礼仪较为繁琐,一般有“送终”“发讣告”“入殓”“哭丧”“开路”“做道场”“开奠”“封棺”“出殡”“下葬”“出煞”“烧七”等程序。老人临终前,子女要守在老人床前,为老人“送终”,直到老人“落气”。人死后,人们将死者抬放于堂屋木板上,给死者穿上寿衣,用白布罩面,烧“钱纸”,称烧“落气钱”;鸣放鞭炮,并用竹竿高挂“纸幡”(也称“望山钱”)。同时发“讣告”。讣告一般由长子署名,父亡母在称“孤子”,母亡父在称“哀子”,父母俱亡称“孤哀子”。
死者亲属头裹白布,身穿孝服,将死者装入棺材,称“入殓”。亲人围在棺材四周,号啕大哭,称“哭丧”。丧家在堂屋用白布搭设灵堂,安放灵柩,悬挂死者遗像。灵柩前设案桌,置放死者灵位,摆上香烛、果品,供人吊唁。亲朋好友携祭幛、祭联及香烛前来吊唁,在司仪的引导下,上香、行三叩首礼,死者亲属在旁叩首答谢。吊唁期间,先由道士为死者“开路”,再请道士(或和尚)来家“做道场”、诵经,超度亡魂,一般3至7天。
’出殡前日一般要“开奠”,举行“家祭”,由死者亲属宣读祭文,追述死者生平与事迹,表示缅怀与哀悼。家祭后,摆酒席酬谢亲友。有的还要请票友来家唱戏,俗称“闹丧”。在出殡前夜,亲属围在棺材四周与死者遗体告别,然后,将棺盖封闭钉钉,叫“闭殓”。人死后,须请阴阳先生(即风水先生)看墓地。富裕人家多数在生前已看好墓地,砌好“生基”(用石板砌成的墓穴)。
出殡吉时由道士择定。出殡时,置雄鸡于灵柩之上,由一名孝子披麻戴孝,端灵牌,一名孝子持“引灵幡”,在灵柩前缓行。众亲属在灵柩之后随行。沿途要敲锣打鼓、吹唢呐、撒纸钱,路经桥梁,要鸣放鞭炮。到墓地后,先由道士做法事,然后将棺材放进墓坑里,随即掩土垒坟,并将纸扎的“灵房子”“金童玉女”焚烧以伴灵。“出煞”时辰由道士择定,死者家属须全部回避。从死者卒日起,每七天,亲属要烧纸祭奠,共进行七次,谓之“烧七”。烧“百期”后,请道士念经,择吉日将灵位送出焚化,叫“除灵”。到此丧葬礼仪全部结束。
普通人家举办丧事,一般搭设简易灵堂,请道士为亡者“开路”后,便择期安葬。贫困者,死后无棺,其子女和亲属则四处化缘或乞求“绅粮”(富有者)施舍“火板板”(材质既差又薄的木匣子),将尸体入殓后掩埋;有的甚至裹草(蔑)席掩埋,俗称“软埋”。无地葬身的穷困人家,则将亡者掩埋于“官山”上。“官山”,是指*没有土地的穷困人家无偿安葬亡者的公共墓地(土质非常贫瘠的荒山)。新中国成立前,内江县城西门外、南门外、小南门外一带都有“官山”。民间流传着“在生吃点穿点,死了板板薄点,埋在‘官山’上伙伴多点”的民谣。
新中国成立后旧的丧葬习俗被作为封建迷信受到批判,“阴阳道士”被作为迷信职业受到取缔。*大力提倡移风易俗,丧事从简。1964年内江市火葬场建立,开始推行火葬。1977年12月市革委批转市民政局《关于在我市进一步大力推行殡葬改革的意见报告》,要求在全市推行殡葬改革,废除土葬,普及火葬。机关、企事业单位职工逝世后,有关单位成立治丧委员会,张贴讣告,其亲属搭设灵堂,悬挂死者遗像,摆放花圈、挽联,接待亲友、同事悼唁。然后召开追悼会,亲属臂束黑纱,其他悼唁者佩带白花,有关单位负责人致悼词,追述死者生前事迹,寄托哀思。死者亲属代表发言,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缅怀之情。接着,向死者遗体告别。*运往殡仪馆(火葬场)火化。有的将骨灰盒葬于死者家乡,垒成小冢。
20世纪90年代以后,部分丧葬旧俗在城乡有所恢复,如请道士“开路”“做道场”等。城镇居民办丧事,其送丧队伍越来越庞大,丧车以轿车为主,少则五、六辆,多则几十辆。死者尸体火化后,多数丧家将骨灰盒葬于青龙山公墓或靖民公墓。在农村,部分死者仍习“土葬”。
金土坡公墓价格前后墓型价格12800元 ,连排左右墓价格22800元, 独立墓价格27800元起。大邑县背靠龙门山脉面向成都市平原,邛崃山脉贯穿县内山丘地区,地势西北高、东南低,呈阶梯状,依次为大山、丘陵、平原“三大自然带”。金土坡公墓安葬好月份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九、腊月。